清晨七点的白云区棠景街,小学生明明捂着喉咙抽泣:“妈妈,嗓子像吞刀片...”抗原试剂上刺眼的两道红杠,是广州六月疫情反弹的缩影。
而在越秀区老巷里,蚊虫嗡嗡盘旋在积水盆上,张阿姨突然高烧39度——登革热与新冠的双重威胁,正考验着这座城市的防疫神经。


01 疫情双战线:新冠反弹与登革热升温的六月危机

新冠:BA.2变异株引爆社区传播

2025年6月,广州疾控拉响警报:白云区棠景街发生奥密克戎BA.2分支社区传播!基因测序显示该毒株与广东省内既往毒株同源性极低,预示全新传播链已形成。人口密集+跨区流动频繁,使得防控难度“超过去年Delta疫情”。

更严峻的是数据飙升:
4月新冠发病数环比暴涨5倍(3月3,548例 → 4月23,188例),跃居乙类传染病首位
5月门诊阳性率冲至20%-30%,急诊阳性率达16.2%
- 发热门诊重现排队场景,某互联网公司“30人团队半月内14人感染”

广州新冠病毒2025年最新消息(广州最近爆发什么病毒)
(广州新冠病毒2025年最新消息(广州最近爆发什么病毒))

登革热:蚊媒指数突破警戒线

当市民紧盯新冠时,另一种威胁悄然而至:
本地登革热病例再现:黄花岗社区、高校校园相继出现轻症病例
布雷图指数飙至6.87(安全值需<5),个别社区甚至高达24!
东南亚输入病例达10例,雨季积水容器成白纹伊蚊“育婴房”

“这波疫情像退潮时的暗流。”一位疾控专家警示,“湿热气候+端午人员流动,正在给病毒持续供能”。


02 病毒深度解析:为何“二阳”“三阳”越来越频繁?

新冠:免疫逃逸增强,症状趋温和

当前流行的BA.2分支呈现三大特征:
“刀片嗓”减少:咽痛+低烧(多<38.5℃)成主流,重症率稳定在0.14%
重复感染提速:距离2024年7-10月感染高峰已过半年,抗体衰减致易感人群扩大
检测治疗仍有效:抗原未现逃逸,确诊48小时内服Paxlovid可阻重症

“病毒变得更‘狡猾’而非凶险。”南方医院彭劼主任解读,“但免疫墙裂缝正在扩大”。

登革热:无疫苗无特效药的隐形杀手

  • 白纹伊蚊为传播元凶:喜居阳台盆栽积水处,与臭水沟库蚊截然不同

  • 早期酷似感冒:突发高热+“断骨痛”(头痛/眼眶痛/关节剧痛)

  • 重症预警信号:牙龈出血、皮肤瘀斑需立即就医


03 高危人群画像:这五类人最易被攻破

新冠“免疫洼地”群体

  1. 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:5月死亡病例中86%未完成加强免疫

  2. 熬夜的上班族:过度疲劳致免疫力“如纸糊”

  3. 慢性肺病患者:哮喘/慢阻肺人群重症风险达常人5.8倍

天河区赵先生推着轮椅上的父亲冲进发热门诊:“糖尿病老人发烧不敢硬扛,48小时内用上抗病毒药就是买保险!

登革热“高危地”警示

  • 老旧社区住户:黄花岗出现本地病例,排污管破裂曾致粪水传播新冠

  • 公园晨练族:越秀公园镇海楼周边曾现叮咬感染

  • 东南亚归国人员:输入病例持续增加,归国14天内发热需主动申报


04 科学防护指南:双线作战的生存法则

新冠防御三重门

  • 疫苗门:60岁以上速接种含BA.2株新版疫苗(社区医院可约)

  • 药物门:备30元/盒抗原试剂,慢病患者提前开具Paxlovid处方

  • 监测门:血氧仪+体温计每日检测,血氧<95%立即就医

登革热灭蚊三绝招

灭蚊段位指南 青铜:清空阳台积水盆罐(3天1次) 黄金:水培植物放食蚊鱼(1条吃光300只孑孓/天) 王者:穿浅色长袖喷驱蚊酯(DEET浓度>20%)

端午出行避险策略

  • 避峰:减少前往白云棠景街等风险区

  • 选时:乘地铁避开早高峰,选消毒后上午高铁班次

  • 双防包:N95口罩+驱蚊喷雾+抗原试剂


05 未来预警:8月登革热或达峰,广谱疫苗现曙光

中国疾控中心研判:登革热疫情8-10月或达高峰。而新冠战线迎来希望——新版广谱冠状病毒疫苗进入III期临床,有望覆盖70%变异株!

社区网格员老陈的巡逻车上,大喇叭循环着新口号:“清积水+戴口罩,双防双控保平安”。药店柜台前,连花清瘟让位给驱蚊液和电解质水,折射出防疫重点的变迁。

曾支援武汉的医生在朋友圈写下:
“2020年我们只有一个敌人,2025年要学会双线作战。
这袋驱蚊药和抗原试剂放一起的瞬间,
就是防疫新常态的生动注脚。

当夕阳映照在清理积水的志愿者背上,当幼儿园晨检台同时摆出体温枪和驱蚊液——这种与病毒蚊虫的智慧周旋,恰是广州人最坚韧的生存哲学

(注:文中数据综合自广东省疾控中心、广州市卫健委及临床医院通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