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道闪电划破夜空,几声雷鸣过后,平时健康的你突然开始咳嗽、气短、胸闷难受?这不是普通的感冒,可能是“雷暴哮喘”在作怪!
八月下旬,全国多地遭遇雷电、暴雨等强对流天气。许多人发现,一到雷雨天自己就会出现咳嗽气短的状况。这不是错觉,而是一种被称为“雷暴哮喘”的现象正在悄悄侵袭人群。
01 什么是雷暴哮喘
雷暴哮喘是指在雷雨天气或紧随其后发生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。它主要表现为突发的咳嗽、气短和胸闷,而且往往是群体性发病——一场雷雨过后,医院急诊科可能会突然涌入大量症状相似的患者。
这种情况并非新鲜事。自1983年7月英国伯明翰首次报道后,全球共报道了近30起雷暴哮喘事件,导致超过7000例患者住院,其中18例患者死亡。
我国也已经记录了3起雷暴哮喘事件,分别发生在2018年9月陕西省榆林市、2022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和2023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。
02 雷暴哮喘的形成机制
雷暴哮喘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:花粉高峰季节、雷暴天气和过敏体质人群。
在雷暴天气中,强气流会把地面的花粉、霉菌孢子等过敏原“卷”到云层里。云层中的湿气和电荷会把花粉颗粒“劈”成比头发丝还细的碎片,这些“迷你花粉”直径只有2-3微米左右,正好适合呼吸道吸入。
这些微小颗粒能轻松钻进呼吸道深处,刺激气管痉挛,引发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,导致哮喘发作。
03 高风险人群
雷暴哮喘并非只会找上哮喘患者。数据显示,超过半数雷暴哮喘患者既往无哮喘病史。
有以下特征的人群更容易被雷暴哮喘“盯上”:有哮喘病史加上花粉/霉菌过敏的人(风险最高);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(发病率高达60%-99%);曾经得过雷暴哮喘的人;过敏原检测阳性(尤其对花粉过敏),或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人。
令人担忧的是,36%-56%的雷暴哮喘患儿,既往从未确诊过哮喘!如果孩子有过敏性鼻炎或家族过敏史,就需要在雷暴季前就医评估风险。
04 典型案例
2016年澳大利亚墨尔本一场雷暴后,当地6小时内就有600多人因呼吸困难求救,200人确诊哮喘发作。这次事件还造成了10例患者死亡。
2023年9月,呼和浩特市发生了极端雷暴天气,随后哮喘人数激增。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55例患者中,54.8%(85例)患者无哮喘病史,在接受过敏原测试的82例中的75例(91.5%)对蒿草花粉过敏。
05 为什么儿童更危险
儿童的气道更为敏感和狭窄,老年人常合并心肺基础疾病,一旦发生雷暴哮喘,更容易进展为重症。
数据显示,99%的雷暴哮喘患儿合并过敏性鼻炎。儿童活力充沛,呼吸道感染风险高于成人,因感染诱发的气道高反应显著增加。即使原本症状轻微的孩子,也可能突然严重喘息。
在2018年榆林市的雷暴哮喘事件中,榆林市儿童医院收治的56例雷暴哮喘患儿中,超半数为首次发病(29例,51.8%),有过敏性疾病史占85.7%(48例)。
06 识别与应急处理
雷暴开始后30分钟左右,若出现以下表现,需高度警惕:喘息急促:呼吸明显加快,呼吸时发出“嘶嘶”声;咳嗽剧烈:尤其是夜间或清晨加重;胸闷气短:感觉“喘不上气”、“胸口像压着石头”;缺氧表现:口唇发紫、烦躁不安,甚至无法平躺。
一旦出现症状,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:快速吸入沙丁胺醇或特布他林等支气管扩张气雾剂(按医嘱使用);用药后15-30分钟没好转,或出现嘴唇发紫、说话困难,马上去医院;立即躲进室内,关紧门窗,远离花粉“重灾区”;雷雨停了也别急着出门,花粉碎片可能在空气中飘很久,建议等1-2小时再开窗通风。
07 预防措施
预防永远胜于治疗。对于雷暴哮喘,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:在雷暴来临前,关注天气预报!提前1-2天减少户外活动,备好应急药物(如沙丁胺醇气雾剂)。
雷暴进行时,关门窗、关空调新风,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花粉;别在阳台晾衣服(花粉会“粘”上来)。
雷暴结束后,继续“宅家”1-2小时,等空气花粉浓度下降后再出门。平时预防方面,花粉季提前用抗过敏药(如氯雷他定),定期清洗鼻腔,减少过敏原接触。
对于已经有哮喘的患者,坚持规范治疗至关重要。许多哮喘患者认为只有出现症状时才需要进行治疗,症状刚刚减轻就自行减药、停药,导致频繁的急性发作。
08 医疗系统的挑战
雷暴哮喘不仅对个人健康构成威胁,也对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压力。2016年墨尔本的雷暴哮喘事件导致近万人紧急就医。
在2022年宁夏的雷暴哮喘事件中,雷暴发生后的24小时内,多家医院因呼吸系统症状就诊的患者较同期明显增加,共有320例最终诊断为雷暴哮喘,其中52.7%(174例)在雷暴发生后的1-4小时内就诊。
这种短时间内大量患者涌入医院的情况,可能导致医疗资源挤兑,使真正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面临风险。建立雷暴哮喘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系统变得尤为重要。
09 未来的展望
随着全球气候变化,我们面临的环境挑战日益严峻。2022年,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证实,气候变化对呼吸系统健康构成直接威胁,特别是导致哮喘发病率增加。
全球变暖、温室效应、碳排放增加导致过敏原浓度上升,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升高;同时,气候变化致雷暴事件频现,其危害日益显著。
面对这种形势,我们需要建立跨部门协作,实时监测极端天气和过敏原浓度;搭建预警平台,联动医疗救治和疾控部门,实现信息共享与调度,最大限度预防雷暴哮喘并降低患者死亡风险。
近期公布的《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(2024年版)》首次提出哮喘可“临床治愈”的全新理念,成为时隔五年的又一重磅更新,也意味着未来重度哮喘患者有望通过规范化管理,实现症状稳定、维持正常活动水平,并显著降低急性发作风险。
最近雷雨天气频繁,千万不要把咳嗽气短当成小事!如果你或家人有过敏史,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:关好门窗、备好药物、减少外出。
一场雷雨可能让整座城市的上万人同时呼吸困难——这不是电影情节,而是已经发生在多个城市的真实事件。
你有没有在雷雨天出现过咳嗽、气短的症状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防范技巧!
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福鼎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!